夜生活high起來丨擺攤兒的信陽年輕人
編者按:炎炎夏日,信陽的夜經濟愈加繁盛,逛夜市、品美食、淘地攤兒,成了夏天夜晚最受歡迎的生活方式。大河網信陽運營中心推出“夜生活 high起來”系列報道,走進信陽人的夜生活。
大河網訊 8月14晚10點,阿呆(化名)的攤位上仍然人頭攢動。只見他熟練地往加冰的雪克壺中倒入白朗姆酒和椰汁,再擠入半顆檸檬的汁水搖晃均勻,一杯特調的雞尾酒就做好了。
阿呆是信陽眾多夜市攤主中的一位。近年來,“擺攤兒”成為年輕人扎堆涌入的熱門行業。其中,新申河路、浉河北路更是憑借其五花八門的夜市攤位,成了信陽人新的“網紅打卡地”。
走近這些擺攤兒的信陽年輕人,可以看到不同年齡段群體為生活奔波奮斗的面孔。
00后:賺錢不是重點交朋友才是
“陜西的民謠,聽著是不是很得勁兒!”18歲的阿呆對前來購買雞尾酒的顧客說。
阿呆今年高中畢業,在天倫廣場一側的浉河岸邊,一個推車、琳瑯滿目的酒水、幾串彩燈,組成了他的攤位。
“呆嶼酒館”幾個字掛在推車的上方,“嶼”是島嶼的意思,他喜歡民謠、文學和遠方,這個攤位是他“理想主義的盛放地”。
高考剛結束,阿呆就展開了自己的擺攤兒大計。在快餐店打工一個月,得到一千塊的啟動資金后,他立即著手定做推車,準備原料和裝飾物,七月中旬,“呆嶼酒館”開業了。
擺攤兒一周,在朋友們的捧場下,他很快賺回成本,但無人光顧的日子也不少,“最少的一天我只賣出一杯酒。”阿呆搖搖頭說。
“擺攤并不是為了錢,”阿呆說,他和很多顧客、攤主成了朋友,“這就夠了”。熟悉的顧客他都會給他們打折,收攤兒前賣不完的椰汁和可樂,他也會分給周圍的攤主和朋友。
九月份,阿呆即將前往廣西,奔赴全新的大學生活。他覺得,自己的大學也一定不會是“循規蹈矩”的模樣,在這個年輕男孩的眼里,一切都值得期待,一切都值得嘗試。
90后:換一種謀生方式 自由是新的開始
肖新龍是“三兄弟燒烤”的合伙人之一,200多度的電烤爐前,他忙得不亦樂乎,一邊招呼著顧客自己挑選烤串,一邊手上不停,麻利地給“滋滋”冒油的肉串刷醬料。
25歲的他之前是一家餐館的廚師,每個月有5000元的收入,在小城里能過得不錯。但是因為疫情,餐館沒法開門,他很長一段時間入不敷出,“沒辦法,我只能辭職,出來另謀生路”。
五月份,肖新龍和兩個朋友各自投了點錢,合開了這家“三兄弟燒烤”,所有的原料都在每天下午兩點買好,和朋友們洗、切、穿好烤串后,五點鐘就能出攤兒。
自己當老板,肖新龍的辛苦并不比做廚師的時候少。“要考慮怎么保持原料新鮮,烤串合不合顧客口味,好的時候一天能賣1000多元。”
肖新龍覺得,比起上班,現在的生活特別自由。不忙的時候,支起一張小桌,烤上一把肉串,拎上幾瓶冰啤酒,在浉河邊溫煦的夜風中,和好友聊聊天。“燒烤要入味,朋友要對味。”這句寫在招牌上的廣告語,也像是他現在的人生格言。
80后:創業失敗 重整旗鼓去擺攤兒
入夜,浉河北路上的夜市攤主們紛紛亮起了燈,暖黃的燈光連成燈帶,絡繹不絕的人們在攤位前駐足,挑選自己心儀的美食。
賣烤冷面的黃文今年35歲,在擺地攤之前,他在北京路上做男裝生意。因為疫情,很多服裝工廠沒法開工,他們店里的夏裝已賣完,而秋裝上不來貨。
五月底,黃文把店鋪轉手,在浉河北路支起了一個烤冷面攤兒,這套設備成本花了黃文兩千多。為了學烤冷面的技術,他還交了一千多元學費。但好在生意不錯,“半個月不到,前期投入的錢就回本了!”
現在黃文的攤位算下來,平均每天收入在600~1000之間。黃文和媳婦商量著,等天涼一點,就再盤下一個麻辣燙攤兒,“擺攤兒蠻好的!”他說。
黃文說,傍晚出攤兒,總能看到很美的夕陽。“人生和太陽一樣,總有起起落落。無論遇到什么情況,打起精神頭兒來樂觀面對,總沒有錯。”黃文對未來充滿了信心。(朱美惠 劉妍/文圖)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